《长亭送别》教案
1. 付费后可以将文档发送到邮箱,点击这里发送
《长亭送别》教案.doc

《长亭送别》教案

  【教学目标】

  知识目标

  通读全文,理解情节,分析剧中人物形象,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。

  能力目标

  1、品味曲词多用修辞,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。

  2、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,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。

  德育目标

  理解文中主题,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。

  【教学重点】

  1、积累有关知识,品析人物形象。

  2、欣赏曲词特点,品味艺术魅力。

  【教学难点】

 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,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,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。

  【教学方法】

  1、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,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。

  2、运用现代化手段,扩大课堂容量,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。

  3、引导、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、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。

  4、对曲词进行改写,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

  【教具准备】

  多媒体

  【教学步骤】

  一、利用多媒体播放《长亭送别》的京剧唱段,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  二、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。

  1、王实甫简介。

  2、《西厢记》全剧简介。

  三、阅读课文,整体整知。

  要求:1、学生轻声朗读全文,读准字音,掌握节奏,领会情感。

  2、结合注解,弄清句意,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。

  3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。

  经学生讨论之后,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。

  四、 初次品读课文

 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,进行有感情地朗读,并发表自己的评论。

 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,结合《长亭送别》的连环画,叙述并归纳《长亭送别》的情节。

  五、 再次品读,分析人物形象。

  结合剧情,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。

 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。

  六、 第三次品读,欣赏曲词美,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

  分小组阅读,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,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。

 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,

  七、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,改写为一篇散文。

  八、 总结。

  《长亭送别》词如花间美人,铺叙委婉。深得骚人之趣,极有佳句,若玉环之出浴华清,绿珠之采洛浦。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,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,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,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。

  附板书设计:

 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

  因景生情

  送别路上→痛

  由情及景

  长亭饯别→移情于景→恨

  临行叮嘱→直抒胸臆→怕

  极目远送→化情入景→念


第二篇:长亭送别教案


  一、教学目标

  (一)知识目标

  1、与《窦娥冤》一文的学习相结合,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。

  2、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。

  (二)能力目标

  1、把握剧情,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。

  2、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,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。

  (三)德育目标

  认识王实甫《西厢记》反封建礼教的意义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。

  二、重点、难点及解决办法

  把握、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,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,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。为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,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,通过诵读、比较,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,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。

  三、课时安排2课时

  四、学生活动设计

  1、第一课时,要求学生疏理剧情,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《一煞》、《收尾》两支曲词,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。

  2、第二课时,重点赏读自《脱布衫》至《二煞》共十四支曲词,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,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。

  五、教学步骤

  第一课时

  一、整体感知

  《长亭送别》是《西厢记》的第四本第三折,(《西厢记》共五本二十一折,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。全剧剧情,可参看课本题解)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。随着剧情的发展,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,迈出了关键的一步,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。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,并说考不取功名便“休来见我”,崔、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。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“上朝取应”。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,由莺莺主唱,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,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、富于文采的特点。

  二、教学过程

  1、导入:《西厢记》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,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?读过那些与《西厢记》有关的书,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?

  (学生可自由作答,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。)

  2、疏理剧情:《长亭送别》写莺莺、红娘、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,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,经过的时间线索。度依据送,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#123;开头至“叨叨令”结束#125;:赴长亭途中

  第二部分#123;承上至“四边静”之前#125;:长亭别宴

  第三部分#123;承上至“小生又生些念”#125;:临别叮咛

  第四部分#123;“一煞”至此折剧终#125;:长亭别后

  3、赏读曲词《端正好》。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,可要求学生先背诵,后作赏析。提问: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?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?

  明确: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,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、排比。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、七字句和五字句。前四句一句一景,点明送别的季节,以景衬情。后二句用设问手法,说是“离人泪”“染霜林醉”,一“染”一“醉”,下得极度有分量。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,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,创造了委婉深沉、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。

  4、与《端正好》对比,赏读剧本末尾的《一煞》、《收尾》。

  提问:和《端正好》一样,《一煞》和《收尾》也是情景交融、借景抒情的。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:“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,景中有人、有情,虚情实写,正语反诘,俱臻妙境。”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。

  明确:“虚情实写”,就是寓情于景,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。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、青山疏林、淡烟暮霭、秋风马嘶,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,怅然痴立,目送张生转山坡、出疏林,“离愁渐远渐无穷”,此时的满目秋景,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。《收尾》的末句“遍人间烦恼填胸臆,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”?便是“正语反诘”,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。比之于李清照的“只恐双溪舴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的正面直说,更显得激越真切。

  5、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,赏读《滚绣球》和《叨叨令》。

  提问: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?有人说,只有《端正好》、《一煞》和《煞尾》这样的曲词,才可以称为“绝纱好辞”,《滚绣球》与《叨叨令》便相形见绌,你的看法怎样?

  明确:《滚绣球》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,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,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。《叨叨令》由红娘的问话引发,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,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。

  关于曲词的评价:《端正好》、《一煞》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“绝妙好辞”,而《滚绣球》、《叨叨令》亦各有特色。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、排比、夸张等修辞手法,写得也很生动真切,同时,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,语言通俗,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,听众容易接受,雅俗共赏。《叨叨令》多用叠词、衬字,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。有时委婉含蓄,有时尽情倾泻,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,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,不必硬性分出高下。

  三、。总结、扩展

 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,对课文华美曲雅、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。王实甫是酿造气氛、描摹环境的圣手,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,有使人感泣的魅力;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,曲词艳丽曲雅,又自然流利,毫不矫揉造作。下一课时,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。

  四、课后作业

  1、复习已讲析、讨论的五支曲子,进上步作吟诵体味。

  2、诵读自《脱布衫》和《二煞》等十四支曲子,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。

  五、板书设计

 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

  (《端正好》至《叨叨令》)送别途中《端正好》:浓色重彩以景写情

  (《脱布衫》至《朝天子》)长亭别宴《滚绣球》:借景抒情哀婉动人

  (《四边静》至《二煞》)临别叮咛《叨叨令》:口语入曲通俗真切

  (《一煞》至《收尾》)长亭别后《一煞》、《收尾》:虚情实写正语反诘

  第二课时

  一、整体感知

  与课文一、四部分不同,二、三部分都是写莺莺、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。张生赶考,莺莺送别,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,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。对此,应通过曲词的赏析,用心体会。

  二、教学过程

  1、学生吟诵、赏读曲词,教师作适当解说。

  2、进行课堂讨论。

  问题讨论一:自《脱布衫》至《二煞》的十四支曲子,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,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。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?

  明确: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,借景抒情的,如《脱布衫》的“下西风黄叶纷飞,染寒烟蓑草萋迷”,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,使秋境与离情统一。又如《四煞》的“泪添九曲黄河溢,恨压三峰华岳低”,黄河与西岳华山,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。还有《四边静》的“两意俳徊,落日山横翠”,把席残人散,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,气象阔大,使人如在画里,历历在目。

  问题讨论二: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,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,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?

  明确:在莺莺心目中,金榜题名,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。如在《朝天子》中,她称上朝应考是“‘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’,拆鸳鸯在两下里”,在《二煞》中说“你休忧文齐福不齐”“你却休‘金榜无名誓不归’”,在《幺篇》中说“但得一个并头莲,煞强如状之及第”。这些言语,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,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。)

  问题讨论三: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,但莺莺却总担心他“停妻再取妻”,故而一再试探、叮咛,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?

  明确: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,妇女地位低下,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。实际上,作为《西厢记》故事雏形的《会真记》(唐元稹作)和《莺莺歌》(唐李绅作),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。莺莺的离愁别恨,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,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,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。

  问题讨论四:课文二、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,细节生动,描摹逼真处甚多,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。

  此题无统一答案,可由学生自由发挥。如《满庭芳》、《快活》、《朝天子》的细节描写,《耍孩儿》、《四煞》的夸张对比等,都很突出。

  三、。总结、扩展

  《西厢记》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又有美曲雅的语言,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,绝非过誉之词。而且,不仅《红楼梦》的中宝、黛爱读《西厢记》,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。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,便为《西厢记》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《飘逝的绝唱》。

  问题讨论:

  李存葆在《飘逝的绝唱》中说,当代世界,“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,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”;以金钱为媒,“用钞票铺设婚床”的现象更为多见。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?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,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?

  明确: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不必隐晦,自然也不要夸大。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“爱情观”问题亦

《长亭送别》教案.doc
下载说明:

1. 下载的文档为Word格式,下载后可用office或者wps办公APP打开进行编辑;

2.如果无法直接在手机上 打开/保存word文档,可能是手机存在兼容性问题;可将文档发送到邮箱,在电脑中下载打开。

3.如无查收到邮件,可能是被当成垃圾邮件或者广告邮件过滤了,请到垃圾邮件或者广告邮件文件夹检查是否有收到;

4.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,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;

5.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,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。

6. 付费用户如有下载相关问题,请添加客服微信号STSA99,并留言反馈,客服将在一个工作日内答复;